眾山與大河間,有一甜蜜幸福的部落。
「瓦祿(walo’)」賽夏族語意指蜜蜂、糖蜜,
族人代代生活於此,幻化美麗動人的傳說。
給予更多啟發,滿足孩子的好奇
在一場幼兒園的工藝作品展上,小小孩們既是工藝師又是展務人員,在門口為來賓測量額溫、噴酒精,有模有樣地指引人們入場,展示、販賣自己的作品。「這裡孩子的跟其它部落的很不一樣,很可能是這邊的長輩都是木訥安靜的,所以孩子比較沈穩,感覺更穩定一些。…」教務主任潘夢竹說。更特別的是,這裡的孩子對於學習有著高度的興趣和動機,凡事保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正是這份對學習的渴望與好奇,讓大人更加努力尋找資源,閱讀計畫、夜光天使計畫、英語視訊教學…各種計畫、資源的導入,盡可能彌補偏鄉小校長期師資不足、流動頻繁的缺憾,給予孩子更多啟發與學習的機會。
透過手作、分享,每個孩子都是小小工藝師。
純真的孩子,各個是優秀的小小導覽員。
孩子的潛力無限,啟發他、滿足他的好奇,就可能有不一樣的機會。原本夜光天使計畫,始於有感孩子放學沒有家庭照顧。但在這個陪伴計畫下,校內老師無心插柳發展了籃球隊,打出好成績,東河籃球隊畢業班的孩子,因此紛紛成為一些體育發展重點學校挖角的對象。
建立一個場域,讓人人成長
師資不穩定,是許多偏鄉小校普遍面對的問題,在東河國小,許多老師來來去去,但不分小孩、大人,都必須學習賽夏族語。以部落文化作為最基底的養分,不僅讓孩子擁有在地生活情境脈絡化的學習,同時也連結了外地的老師,融入在地環境與教學;打開校園,學校邀請在地耆老到學校上課,也帶著孩子走出教室,整個部落成了一個大教室。同時,學校也是部落的健康站,許多長輩來到學校,他們對族語的掌握以及豐富的生活經驗都是孩子們重要的學習,過程中長輩覺得自己仍被重視、需要,形成一個部落共好的循環模式。學校因此成為一個部落文化傳承、連結的場域,在這裡的每一個人,都能夠有所獲得、有所成長。
訪問長輩畫出在地的故事,教室走廊盡是孩子的作品。
給孩子帶得走的能力
「我希望給他們多一點機會,不要輸在起跑點。大概是這樣的想法而已」校長高清菊說。
這裡的經濟產業主要以種植果樹、買賣作物,或是打打零工居多。山上沒有什麼工作機會,為了解決生計問題,年輕人必須到外面工作,造成人口大量外流。在這樣的狀況下,孩子需要的是帶得走的能力,能夠掌握自己的學習,未來離開部落能夠懂得辨認、面對挑戰。
如同小小工藝師的展覽,老師讓孩子在學習脈絡下訪問工藝師、記錄下藝師的故事與技能,並且動手做出自己的作品、規劃展出,並且邀請附近的蓬萊國小前來參觀。透過不同的教學設計,讓孩子能夠擁有不一樣的能力與學習。「以小小工藝師的身份展示自己,發現東河的孩子擁有豐富多元的能力。從幼兒園開始便是。…我們的孩子不是弱勢,永遠希望學得更多,在主流的社會能夠站得更穩。」
小小工藝師親自解說、展示自己的作品。
回鄉,是部落族人心底的想望
「家鄉人親、土親。其實回鄉一直是大多數部落族人最心底的想法。不管出去多久都會希望總有一天可以再回來到這裡,再繼續以自己的專長能力,在自己的家鄉生活。」
校長本身就是在地人,在離開部落讀書、工作數年之後,決定回來家鄉,一待就是20年。近幾年,校長開始努力拉著在外面的年輕人慢慢回流,希望能夠和族人一起為這所小校努力。
培養孩子各種能力,以面對各種挑戰與機會。
一、邀請對象
1. 藝文專長(音樂、美術…)領域,尤擅音樂專長者為佳。
學校有各式樂器,但苦無相關專長的師資,很期待有志工老師能夠再次讓它們發出美好旋律。
2. 英語、數學相關領域老師。
協助課後照顧、陪伴,及校內年輕老師教學經驗的傳承。
3. 擅攝影、資訊專長者。
4. 圖書志工,協助圖書歸檔、整理。
二、教學時間與對象
教學時間與對象彈性可議。
三、我們的回饋
1. 部落文化。可參與賽夏族部落文化、族語相關活動與課程
2. 自然美景
3. 住宿空間
3. 交通費(一個月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