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愛樂的孩子全部來自位在南投縣仁愛鄉的親愛村,一個被群山圍繞的谷地,屬於賽德克、泰雅族的原鄉。這是一個純樸的部落,村民種植香菇、高麗菜等作物,或許從事一些零工,「學習樂器」這件事情對於山上的孩子來說,原本是遙不可及的想像;然而,就在2017年,親愛愛樂在維也納國際青少年音樂節大賽中,以「非常突出」的表現,贏得弦樂合奏第一名的優勝,這群孩子以熱情澎湃的琴音,扭轉一般對偏鄉部落的宿命與印象。
阿爸與阿母
支持著這些孩子的,是兩位無私付出的老師。2006年,王子建與陳珮文這對年輕的平地老師上山教書,意外發現幾個孩子的音樂天賦。
2008年,「親愛愛樂」弦樂團成立。老師教琴、送琴給想學音樂的學生,從一開始的4個孩子,到今天90位團員,不論天份、背景,只要孩子肯學,就能夠加入。孩子們利用課後學琴、練琴,老師買了小巴、考大客車駕照,翻山越嶺、奔波百里地接送孩子們下山學音樂,甚至包辦所有水費、電費、生活費與教育費,貸款千萬在草屯買下透天厝,只為讓到山下就讀國中的孩子有個安心學習的居所。隨著孩子長大,親愛愛樂的培育計畫一路從國小銜接國中、高中到大學,因應孩子的成長,更陸續成立基金會、社會企業及實驗學校。
王老師與陳老師如今已是90個孩子的「阿爸」、「阿母」,竭盡所能地為「親愛的」孩子們鋪設一段音樂路。擔在肩上的負荷儘管沈重,阿爸、阿母從未曾想過放棄任何一個渴望學音樂的孩子,只希望孩子們能珍視並且堅持自己的價值與天賦。
珮文老師畫筆下彈奏提琴的孩子。
音樂中繼點
究竟如何能夠拉拔90個年齡級距跨越三歲到大學的孩子?
「就像你看到的這樣,孩子們自己就會run。」眼前的孩子們自動自發地自主練琴,有條不紊地管理網路訂單、製作商品,看在外人眼裡始終覺得不可思議,因為這種默契來自團員之間如同家人般的扶持、陪伴,經歷真實的生活練習。親愛愛樂在草屯的家,仿若一個強大的中繼站,八十五坪的空間,大家各自尋找練琴的角落,廁所前、廚房、儲藏室裡,只要從琴盒裡拿出琴來,就是各自的小世界。團員與老師如同家人般一起練琴、一起生活,這棟房子既是住所、又是練琴學習的場所,更是讓山上小學生、南投市區國高中生及各地大學就讀音樂系的孩子會合、集聚夢想的中繼點。
「如果要讓這一棵樹長高,有一個方法,呵護它;另外一個方法,一直打擊它。當然它長得很慢,然後最後可能沒有長得很高,但是它卻可以長得很好。」在帶這些孩子的時候,王老師不避諱地讓他們看見生活的艱辛,也常常適時地將問題留給孩子去面對,就像今年(2020)初遇到新型冠狀肺炎的全球大流行,重創藝文團體,然而親愛愛樂透過販賣各種商品,逆勢地在困境中尋找其它出路。問起疫情對愛樂的影響,老師笑著說,「有啊,有影響,我們變得更厲害了!」
每到週末、假日,在外地唸書的大孩子全部都會回來到「親愛」的家。
他們會長大,我會老
「我們嚴格地要命,也累得要死,所以他願意待,不簡單。這些都是不簡單的孩子。」王老師說。相較一般團體,親愛愛樂並沒有在一開始成立時預設遠大的目標,「就是處理好眼前遇到的每個挑戰,把這些孩子帶好」。而這些孩子會長大,阿爸、阿母終究會老。當這些「不簡單的孩子」帶著從親愛愛樂學會的面對生活與跳戰的能力,再次回到家鄉,「親愛村成為提琴村」這件事必然會發生,而這群被以音樂與無私的愛澆灌而成長的孩子,將是翻轉偏鄉部落的力量。
每當遇上挑戰,「阿爸」通常不會直接給答案,而是透過與孩子討論和嘗試的過程中一起找到解答。
用熱情全心演奏
如同親愛愛樂在維也納國際青少年音樂節當中所獲得的評價:「這是一場很特別的演出,很特別的音質,我們不常聽到的,因為我們有非常豐富的曲目,但並沒有那麼大的熱情來全心演奏。」全因孩子們完全明白這趟從親愛村來到維也納金色大廳的旅程實在巔簸艱辛,而那份全心演奏的熱情來自親愛村、來自生活、來自於他們的境遇,因此滿載著日常、生活與生命智慧的聲音,超越語言而能渲染人心。
透過平時反覆練習與生活歷練,合奏出屬於親愛愛樂的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