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烏溪長年提供豐沛的水源,予以溪尾的稻子與作物生長,每每河水氾濫的季節,更為田地帶來肥沃的土壤,世世代代餵養著生活於此的人們;然而歷經幾次大水患、淹沒了村莊,大人們開始囑咐孩子「溪邊很危險,不要靠近」,堤防逐年被越蓋越高,直到再也看不到溪畔,於是母親之河的存在漸漸被村子的人們所遺忘…。還記得2018年初次拜訪溪尾國小,當時剛到任服務的沈翠蓮校長告訴我們這段故事,到現在仍烙印在我們心中;幾年過去,「讓烏溪重回孩子生活與記憶」的理想藍圖,如今一一實現,以「烏溪」、「稻子」為主題規劃在地文化特色課程,發展成有系統的「溪尾學」,此外,課程重視與校園週遭的環境互相結合,老師與孩子們經常走出戶外寫生、觀察、親近土地。這是一所不斷創新的鄉村小校,在疫情之下,正在經驗、摸索新的數位教學模式。
扎根在土地的溪尾學
不同於市區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的城市景象,位在臺中市最南端的溪尾國小鄰近美麗的河畔、被稻田所環繞,彷彿佇立在世外桃源。在地的「母親之河」---烏溪河畔就在學校不遠處,循著河流的歷史脈絡與自然生態,溪尾國小將教學特色主軸放在學校周遭環境的延伸,逐漸梳理出屬於自己的故事。
老師們向社區長輩耆老做田野研究,尋求技師建造竹筏,帶著孩子重溯舊時村子的生活場景;租下一塊鄰近校園的田地,讓孩子赤著腳丫踩在土地上、親手種下一株株秧苗,最後收成粒粒白米。孩子逐漸從認識自己的家鄉開始,學習認識自己,沈翠蓮校長堅信,透過親近土地、認識家鄉的過程,能夠進而建立孩子的自信;此外,更將學校資源分享給社區,在校園裡開辦樂齡教育,期許學校能夠成為社區的教育文化中心,讓這個被烏日人戲稱為「離島」的社區,重新發現自己,與孩子們一起探索、關心生活所在的環境與歷史樣貌。「當社區與孩子看重自己、熱愛自己的家鄉,這個地方就可以活化起來」校長沈翠蓮如此期盼著。而強調以做中學、互動討論的「溪尾學」,在這場疫情中,也更加考驗老師們在教學上的應變能力。
由社區阿公帶著孩子親近土地
上緊發條 抓住每一位孩子
110年5月19日臺灣疫情嚴峻,無預警地宣布三級警戒,各級學校被迫停課,改以遠距教學,對教學現場的老師造成極大影響,而遠在市區之外、彷彿位處世外桃源的溪尾國小,同樣必須面對停課不停學的挑戰。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防疫日常
「一旦發現有孩子沒有出現,我們馬上就會聯絡家長,看看是不是睡過頭了,還是網路或電腦設備出了問題。」沈校長說。遠距教學之下,孩子散落在各處學習,最大的困難就是無法掌握學生在做什麼,可能睡過頭了,或許臨時設備或網路出問題,導致沒有上線。停課不停學的期間,溪尾國小行政處室的老師與課堂老師互相合作,運用LINE群組與Google Meet兩套系統相輔相成,進行點名聯絡與教學,一旦發現有孩子「脫隊」了,便立刻聯繫家長了解狀況、協助排解問題,讓學生能快速地回到線上與大家一起學習。
「我們力道很緊,一起投入在數位教學裡面。」透過行政、教學互相配合,加上家校緊密合作,雖然鄉村學校老師人數少,但實際給予每個孩子充足的關懷,不輕易放手任何一位學生。
校長在線上與孩子互動
稻田裡的直播主 線上的畢業典禮
「來!看一下中間怎麼種的喔!」老師與孩子們齊聚在鄰近的田邊,喧鬧著捲起褲管、露出白皙的赤腳,接著一個個「噗嘰噗嘰」踩進軟泥中,彎著腰跟著社區的大人們在學期初種下秧苗與期待。幾個月過去了,田裏的秧苗一天天成長,直到六月時節,已是結實累累的稻穗。
無奈收成的季節,正值臺灣新冠肺炎疫情如火如荼延燒的時刻,然而,以稻米為主題的課程活動,並未因此中斷,連線畫面中一輛割稻機緩緩駛進黃澄澄的田中央,割下一季的辛勞。儘管在螢幕中,聞不到太陽曝曬下的米香,聽不到稻浪隨風搖曳的沙沙聲響,少了孩子的興奮喧鬧,但是稻子採收當天,學校向社區租借了一輛割稻機取代孩子們的小手,六位溪尾國小的老師在稻田旁,摸索著器材,記錄下影像、處理電腦畫面,儼然當起了直播主,一邊向螢幕前的學生轉播現場實況,努力嘗試透過網路,將整個收成的過程分享傳送到每一個在家中學習的孩子,反而創造出一堂有趣的實境生態課。此外,畢業典禮同樣史無前例地在網路上進行,讓每個孩子為畢業生做一張卡片,一一對著鏡頭,依舊傳遞了溫馨祝福。
透過網路直播,紀錄下稻田採收的影像。
智慧學習 樂觀以待
「數位學習」這件事情,一直以來無法好好地被推動;然而這次長達兩個多月的遠距教學經驗,驅動教學現場加快數位轉型,對於教育界來說著實是一場大躍進。沈校長肯定這次疫情促使數位教學的契機,並且樂觀看待這樣的改變。雖然數位教學有它不便與不足之處,難以完全取代實體教學;但「線上教學帶出智慧學習」,溪尾國小的老師們藉由創意發想,總能找出解決的方式,使得教學模式以及師生間的互動發展出新的可能與模樣。
疫情下的線上教學,帶出智慧學習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