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換藍圖
【啟程之前2】教學前的知己知彼
文 / 鹿樂平台     圖 / 曾嘉裕提供

教育,是一段教導、培育的歷程,重點不在成績單上的分數,也不是成果多麼完美,而是過程中學生學習到什麼,犯錯、不懂更是必經之路。要成為一名輔助學生學習的志工,在與孩子們相處、規劃和進行課堂活動,有些重要的原則,提供志工們做參考。

 

試想:當你滿懷熱情走入偏鄉,希望可以陪伴學生學習、成長,你試著用一般的說明方式,卻怎麼也教不會,你會如何評價與面對這個學生呢?

相信學生只是「還沒」學會

長期與志工合作的仁愛國中朱珮芬校長認為,志工很重要的基本信念是「學不會這件事情沒有對錯,而是方法的問題」。要願意相信學生有能力做到,只是還沒找到適合的方法,也引導學生相信過程中的錯誤都是有價值的,而非失敗或自己不好。

 

如果一開始就把學習成效不佳的原因貼上學生不夠認真這類標籤,或強迫學生套用他無法適應的學習模組,這會造成孩子學得更辛苦。校長舉例,有位補救教學志工雖不是教育背景出身,但因為自己曾有學習不順利的經驗,能同理學生的學習困境,甚至擁有比一般老師更好的柔軟度,來陪伴學生找尋合適的學習方式。

 

同理孩子的困境,接納孩子的缺失,並陪伴他一起變好。(圖片/闕鈺倪提供)

 

    曾在屏東擔任一年半藝術志工的闕鈺倪分享,「你沒辦法要求小朋友一下就變得很優秀、完美受教,而是要一次一次修復他各種行為。」相處過程中要讓學生相信,就算你今天做不好,老師都接納你,我們一起慢慢變好,不因犯錯而否定學生,也不縱容錯誤的行為。

 

    孩子常有得失心過重的情形,導致不想嘗試自己不擅長的事物,所以在教學生畫畫的過程,闕鈺倪常會告訴他們:「你不會畫、畫不好是正常的,所以老師才要教你。」鼓勵學生盡力發揮,目標不在畫出多厲害的作品,而是要願意付出努力。

 

愛你,是我的原則

    給予學生犯錯的空間不代表無限制的包容,或什麼都幫他做好。願意到偏鄉擔任志工的人,大多都擁有愛心甚至是心疼偏鄉的孩子,可能也會為了與學生更親近而減少師長的威嚴,角色也因而在大哥哥、大姊姊與老師之間游移。

 

    個性溫和的曾嘉裕表示,自己一開始到小學服務時,就因為太平易近人而被學生「騎在頭上」,這也衍伸了一些狀況,像是上課時學生會覺得是在玩,因而吵鬧或是不予理會。這才讓他明白,為何在他進入學校前,他的朋友曾經提醒:「要在一開始先下馬威。」

 

    下馬威並不是威嚇學生,或是要建立威嚴形象,而是設定界線與原則,這是為了讓志工與學生之間能夠彼此尊重,課程得以順利進行。

 

與學生建立原則,是為了讓彼此互相尊重。(圖片/曾嘉裕提供)

 

    可以與學生制定好規則,培養彼此的小默契,例如,舉起黃牌時要安靜,或是搖鈴的時候要停下手邊動作。而當學生沒有達到要求,或者違反規定時,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但並非指著傷害性的懲罰,而可以用軟性的處罰代替,像是上課吵鬧的人要罰唱歌、跳舞。

 

    被約束、管教,任誰都不喜歡,甚至會因此對自己產生負面的想法,所以闕鈺倪也提醒,在對孩子執行處罰時,必須要站在一個「我愛你」的立場,讓學生明白:「我是愛你的,雖然你不完美,就算你犯同樣的錯,我還是一樣愛你。」

 

    在面對孩子時,其實就是回歸到人與人的相處。當我們在意的人做了不好的事情,我們會因而感到難過,試著讓孩子理解那份難受,讓他們明白:「今天的處罰,是因為在乎你,所以才希望你變得更好。」當學生體會到愛之後,自然能夠進一步反省。

 

自身的行為與觀念都會影響學生

    孩子如同一張白紙,本質都很單純,隨著周圍環境給予的,大人、同儕的行為、想法而染上不同的顏色,家長、老師、志工所傳遞的都在形塑他成為什麼樣的人,教小朋友新知他們會吸收,負面的行為他們也會模仿,所以格外需要謹言慎行。

 

    愛心該是學生成長的助力,而不是阻礙。有時在偏鄉服務會遇到家庭環境讓志工很心疼的孩子,希望對他們付出關愛,但過度放任或介入太深,都會壓縮學生成長的空間,弱化他們的能力與自信心。對偏鄉的關懷不是讓學生覺得自己是弱勢所以被幫助是理所當然的,喪失對自身能力的自信心,而是給予適當的資源,協助他們找尋自己的興趣、天賦所在,並陪伴他們運用自己的能力往想去的方向前進,讓孩子在成長的路上不孤單,需要時有人可以拉他一把。

 

看見需求,作為課程設計的基礎

    有些人可能疑惑要如何「無中生有」,將一個想法、概念發展出一套可以實作的課程。「從學校、學生的需求著手。」這是赤山國小志工許佩芬的建議。與學校確定要進行的教學科目後,實際上該從哪個程度教起,如何設計課程,都需要有更進一步的資訊。這方面除了仰賴事前與學校確認學生程度,實際進行課程時,也需要隨時調整課程。

 

    從芬蘭進修回國後,許佩芬先是在市區國中擔任英語教師,接著到新竹竹東山區擔任為期一年的訪問教師,又趁著寒假期間加入了「教學換宿計畫」來到屏東協助英語補救教學。短短幾年內,許佩芬在不同城市間走跳,希望將情境式英語學習(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CLIL)推廣到各個角落,「我想要讓大家知道,英文是可以跟其他學科結合,可以落實在生活中學習的。」

 

許佩芬利用烹飪活動,帶孩子學習英文單字。(圖片/赤山國小提供)

 

教室中,10歲的小朋友們,七手八腳地按照老師的指令拿取食材,一步一步將手中的麵團揉捏成形,以為學生在上家政課,但黑板上寫著英文食譜與料理名稱,老師在說明時仔細地將食材的英文一一念給學生聽,讓學生在操作時,一邊念著食材的英文「butter,b-u-t-t-e-r-」。

 

許佩芬的課程運用烹飪活動讓小朋友認識食材的英語單字,只是沒想到學生程度與預想的有落差,對基本的二十六個英文字母都還不熟悉,許老師便調整內容的難度,從頭帶孩子認識字母。「當發現學生有某些地方是你可以協助補救的,就要開始想辦法。」

 

抓準需求是第一步,但實際上要如何透過課程來回應需求呢?「其實就是以學生的角度去發揮,試想什麼東西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許佩芬的方式是帶學生製作字母牌卡,利用撿紅點、抽鬼牌等遊戲讓學生熟悉字母。除了自己創作教材,若絞盡腦汁還想不到,也可以多利用網路資源。

 

做中學,反思變得更好

然而,即便是專業的老師,事前也透過校方了解學生的程度,預先做好教學內容的準備,但接觸到新的學生,還是會因為年紀與背景差異等因素,讓教學變得有挑戰性。

 

許佩芬分享她的教學心法,「我每天都在寫要做什麼,上課完會記錄學生情形、反思,然後從反思中看明天大概可以做什麼。」歷經準備、嘗試、反思修正、再嘗試的過程,多次經驗的積累下,才能針對學生的需求提供合宜的教學內容,逐步提升教學的品質。

 

水電職人黃健榮雖然不是專業老師,也是在每次課程結束後,透過反思,一次次修正上課的步調與內容。

 

偶然與共學機構接觸,將黃健榮帶入了教學場域,從那之後,他就多了一個老師的身分,教小朋友與一般民眾基本的水電概念與實作;也為了回饋社會,前往偏鄉學校教學生。這過程讓他發現,「我還滿適合與兒童相處的!」

 

「想不想被電一下?」「不想!」

「你們知不知道電怎麼來?」「怪獸電力公司!」「閃電!」

上課時,可以運用日常的事向小朋友提問,促使學生思考、回答問題,逐步引起他們對教學內容產生好奇。但孩子們好動、分心都是很正常的,可以預先設定一些能吸引注意的道具或話題,適時將學生拉回課程中。也記得保持一顆童心,接納孩子天馬行空的想法。

 

今年寒假黃健榮前往苗栗南河國小進行水電教學,燈泡亮起後學生們興奮地拉上窗簾、關燈,唱起生日快樂歌,但當天其實沒有人生日,孩子的可愛讓志工印象深刻 (圖片/黃健榮提供)

 

缺水、斷電是現代人生活中的夢靨,但大多數人卻對水電知識相當陌生,黃健榮透過實作,從基本的為燈泡接電開始,讓學生了解基本原理,讓複雜的知識變得平易近人,「每一次都要思考怎麼樣的教學,可以讓聽眾真的能聽到他想聽的」,針對不同的聽眾,課程的主軸與切入點都會有所不同,像是為小朋友上課時,溝通會著重在怎麼樣才能不被電到,省略專業術語與計算公式,但為老師上課時,則會加強理化課本知識跟水電計算上的連結。

 

要如何將抽象的水電知識讓學生可以理解又不失趣味?黃健榮並非在一開始就找到方法。「每次上完課後我會檢討哪邊上得不順,哪邊可能無法讓學生聽懂。」雖然會懊惱於課程的缺失,但這也是他成長的動力,「如果沒有檢討,沒有設法讓學生真正學到東西,那麼不只學生沒有成長,我也無法成長。這樣,我就不是一個成功的老師。」

 

無論教學經驗豐富與否,接觸不同的學生,相處與引導的方式都必須有所不同,老師、志工、學生都不會是完美的,每一次彼此都在相互學習、調整,給學生犯錯的空間,也給自己修正的機會。

 

重要的是做好準備去嘗試,在一次次與孩子們相處經驗中,反思、調整,變得更好。

 

你擁有偏鄉教育志工特質嗎?

1. 喜歡小朋友,願意了解他們

你知道現在兒童界在流行什麼嗎?透過小朋友之間正「夯」的話題是接近他們的捷徑;即便跟不上流行,你是否願意多好奇他們的話題,從中更認識他們呢?

 

2. 不怕吵且樂於傾聽

小朋友非常熱愛分享,即便只是生活中的瑣事也能講得天花亂墜。面對眼前嘰哩呱啦的孩童,你是覺得又吵又煩,還是願意走入他們的想像世界呢?

 

3. 具備耐心,陪伴孩子在錯中學

學習並非一蹴可幾,需要經歷多次的嘗試與錯誤。這可能是一段漫漫過程,你能夠耐住性子,陪孩子從不會走到學會嗎?

 

4. 願意付出努力,學習與嘗試

不論是否有教學經驗,每一次的教學都可能是全新的體驗。身為一名教育志工,除了是教學者,也同時是學習者,需要花心力反思過程中的好與壞,修正缺失,並嘗試不同的教學方式。

 

5. 能彈性調整教學與相處方式

面對不同年紀的孩子,無法用同樣的方法對待。例如,國小生需要具體而明確的指令,但國中生逐漸有自己的想法,直接以命令口吻可能會造成反效果。

同時,也需要對學生的背景多些了解,才能夠更理解孩子的行為,並給予相應的協助。

 

6. 尊重學生,也讓學生學習尊重

雖然志工相對於學生年紀較長、經驗較多,但並不意味著擁有對學生的掌控權,反而應該以尊重的心態面對孩子,如此一來更能獲得學生的尊重,學生也會因而更珍惜志工老師想要教給他們的東西。

【徘徊之際1】當志工,沒有教學專業可以嗎
「為什麼想擔任志工?」好奇一拋出,各種答案紛沓而來 有人是因為「偏鄉」因素才決定參與志工。可能是過去成長於偏鄉,希望回饋家鄉,順便回味家鄉的點滴;可能是就讀科系關懷偏鄉,希望結合所學幫助偏鄉;可能......
【徘徊之際2】專長與學校需求不符怎麼辦
甫從大學畢業,楊詠而全身散發青春氣息,滿滿的活力似乎沒有用盡的一刻。她形容自己閒不下來,所以才選擇在大四課不多的情況下,用志工服務填滿空檔。 主修生態人文學系,她曾參與一項系上的計畫,為偏鄉學校......
【徘徊之際3】沒有專長,可以為偏鄉做什麼
以「擅長念書」之姿畢業於明星學校,進入人人稱羨的科技公司上班,曾嘉裕卻說自己沒有專長。「從小到大的教育,只告訴我要認真追求考卷上的分數,但未曾強調教室外的各種可能。」主流的價值教孩子要為了考試把注意......
【啟程之前1】從心開始,預備起
走上未知的旅途,總會期待過程中可以遇見新鮮的人事物,經歷特別的體驗,但沒有抱持著一顆開放的心,即使走遍世界也只能看見自己預設的內容,新奇也會變得平凡。相反的,擁有正確的認知,在方寸的小村小鎮之中,......
【啟程之前2】教學前的知己知彼
教育,是一段教導、培育的歷程,重點不在成績單上的分數,也不是成果多麼完美,而是過程中學生學習到什麼,犯錯、不懂更是必經之路。要成為一名輔助學生學習的志工,在與孩子們相處、規劃和進行課堂活動,有些重要的......
【深入其中】在地慢遊,體驗不一樣的生活
提到「偏鄉」,第一個浮現的想法會是什麼呢? 地處邊陲? 資源缺乏? 事實上,偏鄉的偏是以城市為中心、現代文明為出發點而產生的,實地走入偏鄉,可以發現地理上的距離,成為保存地方文化、環境的屏障,讓傳統......
【轉身之後】偏鄉教育,一直在路上
偏鄉教育志工,除了帶給學生陪伴、多元的服務內容,對於自身來說,也是一個機會,接觸未曾深入的地域,認識自己、增進能力、發現不足、找尋未來方向……。 認識自己,展望未來 正準備讀研究所的楊詠而,今年上半......